深圳做網站:一個沒有形成有粘度的社區
7月12日,深圳做網站獲悉Digg 被 Betaworks 收購,收購價僅為 50 萬美元。即使算上之前出讓團隊和專利的價格,總收購價也不過區區 1600 萬美元。與顛峰時期 Google 接近 2 億美元的收購意向相比,其縮水程度令人瞠目結舌。在 Digg 七年的歷史上到底產生了哪些失誤,導致當年前途無量的 Web 2.0 典型代表淪落到今日的草草收場?Digg 的經驗和教訓留給我們哪些思考?

產品機制上的漏洞
深圳做網站覺得從誕生之日起,Digg 的基本產品形態從未改變:由用戶來提交各種文章鏈接,再由用戶來對文章進行“頂”和“踩”(Digg 和 Bury)。經由特定算法計算出最受歡迎的文章(一般也是被頂得最多的文章)并依次排列在首頁上。

Digg 的特點是將文章質量的評判權從網站編輯的手中轉交到用戶的手里。讓用戶通過 Digg 和 Bury 來表明自己的態度,并基于大量用戶的意見來決定文章的排行。這種借助用戶的力量,基本完全由用戶產生和評判內容的產品形態與當年大行其道的門戶網站們截然不同。“將評判權還給用戶”的做法迅速得到了大量用戶的認可,Digg 由此風行一時,成為用戶產生內容的 Web 2.0 網站的典型代表。今日 TechCrunch 明星作者,當年還是待業青年的 MG Siegler 這樣描述他所提交的內容第一次被頂到首頁之后的激動心情:
注冊 Digg 一個月后,我提交到 Digg 的文章第一次出現在首頁上。這種感覺棒極了:我精選出的內容得到了那么多人的認可。那種愉悅的感覺我至今難忘。Digg 就像一種毒品,而我,上癮了。
深圳做網站然而這樣的理想狀態并沒有持續很長時間。隨著 Digg 知名度的提高和大量用戶的涌入,產品設計上的不少缺陷暴露出來,Digg 官方雖然做出了種種努力,但一直無法徹底克服這些問題:
經濟利益影響排名
在 Digg 這樣用戶量巨大的網站上,一旦自己提交的鏈接被頂到首頁,就會為自己的網站帶來大量的點擊,從而獲取豐厚的利益,2008 年 Google 大幅提高 Digg 首頁鏈接的 Page Rank 權重之后更是如此。在這樣的情況下,不少人開始為了獲取利益而試圖人為影響自己所提交鏈接的排名。一時間出現了很多收取費用后將客戶指定鏈接頂到首頁的個人或組織。
Digg 官方很快意識到了這種情況的存在,并且試圖通過改變算法和評價機制來淡化這種惡意刷排名行為的影響,然而這種努力收效甚微。Digg 整站首頁和各個分類首頁頻頻出現質量很差的鏈接內容。直到今天這種情況仍然未能得到真正解決,F在如果你在國外著名的任務眾包網站 Fiverr 上搜索一下的話可以看到很多這方面的付費頂鏈接服務,你只需花上 5 美元就可以雇人給自己的鏈接刷 200 次“Digg”。

無法控制內容公正性
在 Web 1.0 時代,經過訓練,遵循統一標準的編輯們承擔了控制內容態度趨向和保證內容公正性的任務。而到了 Web 2.0 由用戶產生內容的時代,這一道程序消失了。用戶自己來提交內容,表達自己的態度和價值取向。很多時候 Digg 這樣的 Web 2.0 網站成為了具有嚴重傾向性的不同用戶觀點交鋒的舞臺。大量帶有偏激、歧視意味的信息在 Digg 上出現,甚至產生了有組織的反對某一立場或意識形態的集體行為。
例如 2010 年 8 月獨立媒體 AlterNet 曾經報道說 Digg 上長期存在一個叫做 DiggPatriots(Digg 愛國者)的保守主義組織。他們通過 Yahoo Group 進行活動,有組織有計劃地去集體 Bury 掉 Digg 上的自由主義文章,以防止這些文章出現在 Digg 首頁上。類似這樣的情況還有很多。
可見,Digg 的產品形態雖然有著“把評判權還給用戶”的初衷,但是卻依然沒有能夠真實地表達出普通用戶的呼聲和需求。并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這樣的問題不僅沒有得到緩解,反而越來越嚴重。
多次進行過激改版
在小步快跑快速迭代成為通行做法的 Web 2.0 網站中,Digg 的做法卻極為另類——Digg 其實是帶有版本號的,深圳做網站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做出一次基本與之前截然不同的大改版。每次大改版的時候 Digg 團隊的高層人員都會承諾新版將解決一大批棘手的突出問題,例如上面提到的排名公正性問題就幾乎每次都會在承諾列表中。然而真正改版之后,用戶就會失望地發現說好的改善效果微乎其微,自己長期適應出來的使用習慣卻常常是被徹底打破需要從頭再來。
這樣的不滿情緒在 2010 年 8 月的 Digg 第四次大改版中爆發出來。第四次大改版的時候,Digg 幾乎完全改變了之前的設計和使用流程,塞入了大量與社交相關的新特性,卻把一批廣受好評、對產品至關重要的基本特性給移除了。其中甚至包括最基礎的 Bury 功能。

- 上一篇:返回列表
- 下一篇:深圳做網站淺談看國內社區核心競爭力